您的位置: 影像科 科普知識詳細

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1.1版)

發(fā)布時間:2018-06-22

    3.術前腫瘤檢測3.1 定義術前,腫瘤病灶/淋巴結將如下分為可測量與不可測量兩類3.1.1 可測量腫瘤腫瘤性病變:至少有一個不小于(儀器檢測)低限的尺寸(測量儀器上最長的直徑將被記錄下來)必須準確測量:? 10毫米用CT掃描( CT掃描層厚度不大于5毫米;見成像指南附錄II)。? 臨床檢驗10毫米用卡尺測量(不能用卡尺準確測量的病變,應記錄為不可測量的)。? 20毫米用胸部X光檢查。惡性淋巴結:當用CT掃描(CT掃描層厚度建議不大于5毫米)來評估時,淋巴結短軸必須達到15mm才可將其認為是病理擴大和可測量的。術前和后續(xù)工作中,只測量并跟蹤短軸長度(見特別問題15中施瓦茨等)。還可從“目標與非目標病灶術前文件”下的注解獲取淋巴結測量方面的資料。3.1.2 不可測量的(腫瘤)其他所有病變,包括小病灶(最長直徑小于10毫米或病理淋巴結短軸為10毫米到小于15毫米的)以及真正的不可測病變。視為真正不可測的病變包括:理學檢查確定的腦膜疾病、腹水、胸膜或心包積液、炎癥乳腺疾病、淋巴管參與的皮膚或肺部、腹部腫塊/腹部器官巨大癥,這些都是用重現成像技術無法測量的。3.1.3 病變可測量性的特例需要特別注意骨病變、囊性病變和之前進行了局部治療的病變:骨病變? 在測量骨病變方面,骨骼掃描、 PET掃瞄或平片被視為不充分的成像技術。但是,這些技術可以用來確認骨病變的存在或消失。? 如果軟組織部分符合上述可測量性定義的話,帶有可識別軟組織的溶解骨病變或溶解-急性混合病變可以通過CT或MRI等交叉成像技術進行評估時,它們可被視為可測性病變。? 急性骨病變是不可測量的。囊性病變:? 符合X線定義的簡單囊腫標準的病變不應視為惡性病變(既非可測量的,也非不可測量的),因為根據其定義,它們是簡單的囊腫。? 被認為囊性轉移的“囊性病變”可視為可測量病變,只要是符合上述可測量的定義。但是,如果同一患者體內存在非囊性病變,這些就會被選定為目標病灶。已經受到局部治療的病變:? 位于先前照射區(qū)或受到其他局部治療的部位的腫瘤病灶,通常不被視為可測量的,除非已證明病變仍在繼續(xù)。研究議定書應詳細說明在何種條件下這種病變將被視為可測量的。3.2. 測量方法規(guī)范3.2.1.病灶的測量臨床評估用測徑器(卡尺)測量,所有測量用米制為單位記錄。所有基線評估必須盡可能在接近治療開始前進行,不能早于四周。3.2.2.測量方法在評價同一個病灶時,基線和隨診應使用同樣的技術和方法。除只能用臨床檢查評估不適用影像檢測外,病灶必須采用影像檢測評價,不要單純采用臨床檢查。臨床檢查病灶:只有在10mm以下的表淺病灶(如皮下小結)考慮使用測徑器來進行臨床檢測。皮膚表淺病灶建議使用彩色照片記錄,照片附上測量病灶大小的比例尺。如前所述,當病灶既可用臨床檢測也可用影像學檢查時,由于影像學更客觀并可用于治療后研究終點的回顧,應該進行影像學檢查。 胸部X片:胸片和胸部CT測量病灶,因為CT在發(fā)現新病灶等方面比較X片更敏感,優(yōu)先選用CT掃描,特別在重要的治療終點時。當然,肺實質中邊界清楚的病灶也可使用胸片檢測。詳見附錄二。CT,MRI:CT是目前用來評估病灶療效最有效和重復性最好的檢測方法。指南定義可測量病灶用CT掃描基于層厚不超過5mm。如附錄二所示,當CT層厚超過5mm,可測量病灶最小應是層厚的兩倍。MRI在某也情況下也可使用(如全身掃描)。更多關于使用CT和MRI檢測實體瘤評估療效的意見見附錄II。超聲檢查:超聲檢查不適用于評估病灶大小,不應用于測量方法。超聲檢查在兩次相鄰的觀察間不能完全再現,而且結果依賴于檢查者,從一次檢測到下一次,不能保證相同的技術和測量結果(詳見附錄二)。如果在研究過程中通過超聲發(fā)現新的病灶,建議用CT或MRI驗證。如果顧慮CT的射線照射,可用MRI代替來檢測待檢病灶。內鏡、腹腔鏡:不建議用這些技術評估實體瘤。不過,他們在用活檢證實完全的病理學緩解或確定完全緩解或手術切除后的再發(fā)時是有益的。腫瘤標志:腫瘤標記物不能單獨用于評估實體瘤療效。然而,腫瘤標記物開始高于正常上限時,如果用來判斷病人完全緩解,標記物必須標準化。因為腫瘤標志具有疾病特異性,測量技術說明應該標注于對于某一特殊疾病基線檢測的記錄。關于CA-125變化(在卵巢癌復發(fā))和PSA變化(在前列腺癌復發(fā))的特別指南已經出版,見[16]、[17]、[18]。此外,婦科腫瘤國際組(Intergroup) 制訂了CA125用于實體瘤評估的標準,首先試驗性用于卵巢癌[19]。細胞學、組織學:必要時這些技術可用于個別病例來區(qū)分部分緩解和完全緩解,(比如在鑒定殘存病灶的腫瘤類型時,實例如生殖細胞腫瘤已知殘存良性瘤病灶是可以保留的需要區(qū)分良、惡性病灶)。當已知治療中滲出液可能發(fā)生嚴重不良后果(如某些紫杉醇類化療藥或血管生成抑制劑),即使可測量腫瘤符合有效或穩(wěn)定的標準,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以及惡化的任何滲出液都需要考慮用細胞學證實其腫瘤性質,以區(qū)分可評價腫瘤的療效是有效、穩(wěn)定(無效)還是進展。

預約掛號 結果查詢 舉報郵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