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病”通常指人以不適當的方式食用了存放在冰箱中的食物后,出現的腹痛、腹瀉、嘔吐等腸胃道不適反應。
導致“冰箱病”的原因一般有兩種。一是因夏季貪涼,從冰箱取出的食品溫度與人體溫度相差較大,若快速進食,可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導致生理功能失調,誘發(fā)頭痛、上腹陣發(fā)性絞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因此建議,夏季應將冰箱內取出的食物放置一段時間再食用,如冰西瓜、涼菜等。切不可在大汗淋漓時快速進食冷飲冷食。對于能加熱的食物,如熟食等,應徹底加熱后再食用。而對于兒童、孕婦、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以及脾胃虛弱、消化能力較差的人群,為避免冷食后出現腹痛、腹瀉、痙攣等癥狀,最好少吃或不吃冷飲、冷食。
導致“冰箱病”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冰箱病菌大量滋生。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在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等9個國家做過一項家庭衛(wèi)生狀況調查。結果發(fā)現,46%家庭的冰箱內部細菌超標,主要是沙門氏菌、李斯特菌、志賀菌等,44%的冰箱內部已經出現霉菌繁殖跡象。冰箱保鮮溫度通常為0~4℃,這樣的溫度只能抑制細菌的繁殖,不能殺死細菌。沙門氏菌可在冰箱中存活3~4個月,李斯特菌可在0~10℃的低溫中生長。當食物從冰箱中拿至室溫后,2小時內即可大量繁殖出足夠致病的細菌量。夏季由于環(huán)境溫度高,食品等本來就容易滋生細菌,若再反復放冰箱,極易導致食品中有害菌超標。對于細菌污染的情況,則需要對冰箱進行定期清理,先斷電、清空,用小蘇打或者洗潔精徹底清洗冰箱內部,并風干。冰箱門上的橡膠密封圈和縫隙也要記得清洗,保持冰箱本身干凈,減少細菌霉菌滋生。同時要盡可能使用新鮮事物,減少冷藏。
常見導致腹瀉的病原微生物:
細菌:沙門菌、志賀菌、霍亂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腸埃希菌、李斯特菌等。細菌性腹瀉以夏季高發(fā)。
病毒:輪狀病毒、諾如病毒、腸腺病毒等,以秋冬季節(jié)高發(fā)。
真菌:念珠菌(尤其是嬰兒)、曲霉菌等。
其他:阿米巴原蟲、隱孢子蟲、藍氏賈第鞭毛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