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疼痛是中晚期癌癥常見的并發(fā)癥。世界衛(wèi)生組織
(WHO)在1982年推薦癌癥三階梯止痛原則,并把嗎啡醫(yī)療消
耗量作為衡量貫徹方案的指標。嗎啡作為最經典的阿片類鎮(zhèn)痛
藥,被WHO推薦為治療重度癌痛的金標準用藥。然而,作為
強效中樞性鎮(zhèn)痛藥,嗎啡在有效緩解疼痛的同時,其不良反應
也不容忽視,及時防治嗎啡不良反應是止痛治療方案的重要組
成部分。筆者I臨床采用中醫(yī)藥防治口服嗎啡不良反應,療效滿
意。略述如下。
1 惡心、嘔吐
口服嗎啡惡心、嘔吐發(fā)生率約30%。主要病機是胃失和
降、胃氣上逆。中醫(yī)學認為,胃氣之和降,有賴于脾氣的升清
運化及肝氣的疏泄條達。嘔吐病位在胃,與肝脾相關。癌癥患
者長期口服嗎啡,藥毒損傷脾胃,脾升胃降功能失職,胃失和
降則胃氣上逆而嘔吐;脾胃虛弱,運化受納失職,飲食停滯,
濕濁內生,亦可導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嘔吐;木克土,土
氣盛則反侮木,飲食濕濁停滯胃腑,土壅木郁,肝失疏泄,氣
機逆亂,胃氣上逆亦可引起嘔吐??梢?,本病病機多屬本虛標
實,臨證治以補虛扶正為要,在補脾扶正基礎上佐以降逆、理
氣、清熱、生津、化痰諸法。常選用法半夏、陳皮、竹茹、赭
石、旋復花、黃芩、黃連、干姜、生姜、藿香、佩蘭、荷葉、
砂仁、木香、吳榮萸、黨參等藥。
辨證論治:① 飲食停滯證:癥見嘔吐酸腐,脘腹脹滿,暖
氣厭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大便或溏或結,氣味臭穢,舌
苔厚膩,脈滑實。治宜理氣行滯,和胃降逆,方以藿香正氣散
加減。②痰濕內停證:癥見嘔吐清水痰涎,胸脘痞悶,不思飲
食,眩暈心悸,舌淡、苔自膩,脈滑。治宜溫化痰飲,和胃降
逆,方以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③肝氣犯胃證:癥見嘔
吐吞酸,暖氣頻作,胸脅脹滿,煩悶不舒,情志不遂則嘔甚,
舌邊紅、苔薄膩,脈弦。治宜疏肝理氣,和胃止嘔,方以半夏
厚樸湯合左金丸加減。④ 脾胃虛寒證:癥見飲食后易嘔吐,納
呆,脘腹痞悶,口淡不渴,疲倦乏力,大便溏薄,時作時止,
舌淡、苔薄白,脈濡弱。治宜益氣健脾,和胃降逆,方以理中
丸加減。⑤ 胃陰不足證:癥見嘔吐反復發(fā)作,時作千嘔,胃中
嘈雜,似饑不欲食,口干不欲飲,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shù)。
治宜滋陰養(yǎng)胃,降逆止嘔,方以麥門冬湯加減。
針灸治療:治宜益氣健脾、和胃降逆。穴取中脘、內關、
足三里。加減:脾胃虛寒配脾俞、胃俞;痰飲內停配豐??;肝
氣犯胃配太沖;飲食停滯配梁門、天樞;胃陰不足配內庭。毫
針刺,每天1次,每次留針30分鐘,10天為1療程?;蛉∥?
俞、中脘、足三里等穴隔姜灸。
2 便秘
發(fā)生率約90% 一100%。此不良反應屬中醫(yī)學便秘范疇,
主要病機是大腸傳導功能失常。 《素問·靈蘭秘典論》日:
“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 ; “大腸
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中醫(yī)學認為,便秘病位在大腸,
與肺脾腎關系密切。癌癥患者經過手術、放化療等攻伐后,正
氣不足,加上口服嗎啡,毒邪蘊結腸道,耗傷氣血陰津,導致
氣血陰陽失調。氣虛大腸傳導無力,血虛津枯大腸失于濡潤,
陽虛則陰寒凝滯大腸,均可導致大便秘結。同時,毒邪蘊肺,
化熱化燥,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燥肺熱移于大腸,導致大腸傳
導失職;毒邪困脾,脾不運化,糟粕內停;腎主五液,司二
便,毒邪傷腎,腎精虧耗則腸道干澀,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則
陰寒凝結,均可使大腸傳導失司而便秘。臨證應辨明虛實寒
熱,治療以通下為原則,佐以清熱潤腸、順氣導滯、益氣養(yǎng)
陰、溫陽開結等法。常選用大黃、芒硝、火麻仁、郁李仁、厚
樸、枳實、番瀉葉、蘆薈、生地黃、熟地黃、當歸、白芍、柏
子仁、桃仁、松子仁、白蜜、牛膝、肉蓯蓉、何首烏、黑芝麻
等藥。
辨證論治:① 胃腸積熱證:癥見大便干結,腹脹不適,口
干口臭,面紅身熱,汗多,心煩不安,小便短赤,舌紅干、苔
黃燥,脈滑數(shù)。治宜泄熱導滯,潤腸通便,方以麻子仁丸加
減。②氣機郁滯證:癥見大便于結,欲便不出,腹脹不適,腸
嗚矢氣,胸脅滿悶,暖氣呃逆,食欲不振,舌紅、苔薄黃,脈
弦數(shù)。治宜順氣導滯,降逆通便,方以六磨湯加減。③氣虛便
秘證:癥見大便乏力,難以排出,便后汗出氣短,面白神疲,
頭暈,肢倦懶言,舌淡胖、苔薄白,脈細弱。治宜益氣健脾,
潤腸通便,方以黃芪湯加減。④血虛便秘證:癥見大便于結,
努掙難F,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失眠健忘,舌
淡、苔白,脈細。治宜養(yǎng)血潤燥,滋陰通便,方以潤腸丸加
減。⑤ 陽虛便秘證:癥見大便艱澀,排出困難,面色眺白,四
肢不溫,喜熱怕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弦。治宜溫
陽通便,方以濟川煎加減。
針灸治療:①實證:治宜清熱導滯。穴取天樞、支溝、曲
池、內庭。加減:氣滯者配合太沖。② 虛證:治宜益氣養(yǎng)血、
溫陽通便。穴取大腸俞、天樞、支溝、上巨虛。加減:氣血虛
配足三里;陰寒盛灸神闕、天樞。每天1次,每次留針30分
鐘,l0天為1療程。
3 尿潴留
發(fā)生率低于5% 。表現(xiàn)為排尿困難,淋漓不盡,屬中醫(yī)學
癃閉范疇,主要病機是腎和膀胱氣化不利?!端貑枴ば魑鍤?
篇》日: “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本病病位在膀胱,
與三焦、肺、脾、腎密切相關。中醫(yī)學認為,小便的排泄通暢
依賴于膀胱的氣化功能,同時也賴于三焦的氣化和肺、脾、腎
的通調、轉輸、蒸化。患者久服嗎啡,藥毒蘊積胃腸,生濕化
熱,濕熱下注膀胱;濕熱阻滯,三焦氣化不利:上焦之氣不
化,當責之于肺,肺失其職,肅降失司,則不能通調水道下輸
膀胱;中焦之氣不化, 當責之于脾,脾氣虛弱,脾失健運,則
不能升清降濁;下焦之氣不化,當責之于腎,腎陽虧虛,腎失
蒸化,氣不化水,開闔不利或腎陰不足,水府枯竭,均可導致
癃閉。本病以肺脾腎虛為本,三焦、膀胱氣化失司為標,治療
應標本兼顧,根據(jù)“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實證宜清濕熱、
散瘀結而通水道,虛證宜補脾腎、助氣化N4,便自通。常選用
滑石、甘草、車前子、木通、澤瀉、蔚蓄、瞿麥、白茅根、燈
心草、牛膝、茯苓、豬苓、薏苡仁、大腹皮、冬瓜皮等。
辨證論治:① 膀胱濕熱證:癥見小便點滴不下,或量極少
而短赤灼熱,小腹脹滿,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沉數(shù)。
治宜清熱利濕,通利小便,予八正散加減。②肺熱壅盛證:癥
見小便不暢或點滴不下,呼吸急促或咳嗽,咽干,煩渴欲飲,
舌紅、苔薄黃,脈滑數(shù)。治宜清肺熱,利水道,予清肺飲加
減。③脾氣不升證:癥見時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
利,小腹墜脹,神疲氣短,食欲不振,舌淡、邊有齒印、苔
白,脈細弱。治宜升清降濁,化氣利尿,予補中益氣湯合春澤
湯加減。④ 腎陽虛衰證:癥見小便不通或點滴不爽,排出無
力,畏寒怕冷,腰膝酸冷,神氣怯弱,舌淡、苔白,脈沉細
弱。治宜溫補腎陽,化氣利尿,予濟生腎氣丸加減。
針灸治療:①實證:治宜清熱利濕,通利三焦,穴取中
極、膀胱俞、三陰交、陰陵泉,配合尺澤、太沖、血海。②虛
證:治宜溫補脾腎,益氣啟閉,穴取腎俞、脾俞、三焦俞、關
元,配合復溜、足三里。毫針刺,每天1次,每次留針30分
鐘,lO天為1療程。虛證可取關元、中極、腎俞、脾俞、三
焦俞等穴位進行艾灸。
4 皮膚瘙瘴
發(fā)生率約2% 一10% ,為營血虧損,血熱內蘊,化燥生
風,肌膚失養(yǎng)所致。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多由內外因素共同作用
引起,首先患者久病體虛,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氣血不
足,稟賦不耐,加之長期藥毒侵襲,耗傷營血,陰血虧虛,生
風化燥,肌膚失養(yǎng)而成;同時, “久病則瘀” ,病程日久,氣
血運行不暢,以致經脈阻塞,氣血瘀結,肌膚失養(yǎng)而反復不
愈;瘀久化熱化火,熱蘊血分,血熱生風,或流竄關節(jié),痹阻
經絡,或熱毒盛,氣血兩燔而發(fā)。常選用藥物如:牡丹皮、荊
芥、防風、川芎、生地黃、當歸、赤芍、玄參、水牛角、犀
角、旱蓮草、百合、白芍、蒺藜、何首烏、麥冬、白芍等。
辨證論治:①血熱內蘊證:癥見皮疹呈點滴狀,顏色鮮
紅,瘙癢劇烈,口干舌燥,咽痛,大便干燥,小便黃赤,舌
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治宜清熱涼血,解毒消斑,予犀角地黃
湯加減。②血虛風燥證:癥見皮疹呈斑片狀,顏色淡紅,皮膚
干燥皸裂,自覺瘙癢,口干咽燥,舌淡紅、苔少,脈沉細。治
宜滋陰養(yǎng)血,熄風潤燥,予當歸飲子加減。③氣血瘀滯證:癥
見皮損反復不愈,皮疹呈斑塊狀,顏色暗紅,面色晦暗,舌質
紫暗、有瘀點瘀斑,脈細緩。治宜活血化瘀,解毒通絡,予桃
紅四物湯加減。
針灸治療:治宜宣肺潤燥,養(yǎng)血熄風。穴取大椎、肺俞、
三陰交、血海,配合合谷、曲池、風池、足三里、迎香等。毫
針刺,每天1次,每次留針30分鐘,l0天為1療程。
合理有效地控制癌痛,是癌癥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
于止痛藥的毒副作用、成癮性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使用。通過
中醫(yī)藥的辨證施治,可以盡量減輕、減少止痛藥的毒副作用,
使大多數(shù)癌痛患者能夠接受足夠的鎮(zhèn)痛劑量,從而達到無痛生
存、提高生存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