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0日清晨,窗外春寒料峭,屋內一片溫暖。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病理科的學習室內擠滿了觀摩人群,今天是病理科每周例行的科內業(yè)務學習,不同的是李昱教授今天要進行Demo presentation英語教學示范,通過一個特別而有趣的淋巴瘤病例展開討論式教學。
8時整,授課正式開始。李昱教授從facilitator角度引導病例討論。首先講解常規(guī)case report的講解流程——從病例報告的中正模式(臨床發(fā)現(xiàn)C,病理學發(fā)現(xiàn)P,鑒別診斷DD以及最終診斷D,簡稱CPDDD模式),然后提出不同的病例剖析視角:以此病例為中心,是否結合聽者的思辨角度展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由科室醫(yī)生介紹該環(huán)節(jié)的特征,李昱教授著力于引導每位發(fā)言者思考,提出自己見解,并提煉出共性與個性,尤其如何鑒別診斷方面,引發(fā)大家從不同層面補充檢測指標及目的,白板的運用很巧妙地總結了大家的奇思妙想。
在對該病例做了診斷之后,李昱教授沒有直接過渡到該疾病的各特點的review,而是引導大家進一步又分別從Why、What、How等三個角度,并結合最新文獻,再次引導提問和復習回顧了剛才講解的病例為什么要做出這樣的診斷和附加說明(細胞毒的表型,CD30的附加意義),不同診斷模式對于臨床有何不同意義?生存率情況的差異?分子分型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價值?最新的文獻分子檢測對于此例鑒別診斷的價值在哪里?病理診斷始終服務于臨床這種理念滲透得非常徹底。每一個有特殊性的病例都值得我們去挖掘,通過思考獲得更深入的理解和成長。
從這個病例再到這個疾病,從What,Why,How的角度帶領聽者進一步思考中去領悟如何學習掌握該疾病。
再看看聽者的回饋,無論英語是否標準流利,大家敢于發(fā)言,盡情表達觀點和提出質疑,氣氛非?;钴S,盡管有的醫(yī)生聲音偏小,但是都努力用英語展現(xiàn)自己的分析歷程和思路。李教授一直堅持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給予每個人不同的回應方式:或引導鼓勵,或總結凝練,一邊引導詢問一邊快速書寫,這些熟練的語言動作均一氣呵成,自然流暢。英語表達更是專業(yè)地道,妙不可言。
接近尾聲時,李昱教授引導大家一起思考了哪一種教學方式更加適合聽眾,我們又該如何學習一種新的授課方式。講者應更多讓聽者從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教學是一種留白的藝術,需要留出空間讓聽者多主動參與,主動發(fā)現(xiàn)。教學更是一種修行,師者站在智慧的高處去引領學者有所思,有所悟,這樣才是最好的成長啊。
最后,在場的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王穎院長、重癥監(jiān)護室主任蔣正英教授和中醫(yī)科的王維主任分別對本次學習會給予了高度的肯定:“無論是李昱老師的英語口語還是這種教學模式都是無可挑剔的,可以打100分”;“我們也希望病理科的教學經驗、教學模式能對其他部門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李老師的講課讓我們受益匪淺”......
李昱教授回應,教學觀摩活動對于講者也是一種成長,也渴望到其他科室聆聽全英文討論。大家一起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