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約1/5的人會患癌。大約1/5的人在一生中會患上某種癌癥,約1/9的男性和1/12的女性死于癌癥。2009~2019年間,全球病例數(shù)量增長了25%以上。國際癌癥研究機構預測,到2050年,全球新增癌癥病例將超過3500萬,比2022年增加77%。報告指出,全球癌癥負擔快速增長反映了人口老齡化加劇及人們接觸危險因素的變化。吸煙、喝酒和肥胖是癌癥發(fā)病率上升的關鍵因素,而空氣污染仍然是環(huán)境風險因素的主要驅動因素。
2. 肺癌、乳腺癌和結直腸癌最常見。2022年全球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數(shù)中約2/3可歸結為10種癌。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癥,2022年新發(fā)病例達250萬例,占新發(fā)病例總數(shù)的12.4%;女性乳腺癌位居第二(230萬例,11.6%),第三位是結直腸癌(190萬例,9.6%),其次是前列腺癌(150萬例,7.3%)和胃癌(97萬例,4.9%)。肺癌是癌癥死亡的首要原因(180萬人死亡,占癌癥總死亡人數(shù)的18.7%),其次是結直腸癌(90萬人死亡,占9.3%)、肝癌(76萬人死亡,占7.8%)、乳腺癌(67萬人死亡,占6.9%)和胃癌(66萬人死亡,占6.8%)。報告指出,肺癌重新回到新發(fā)癌癥的首位,可能與亞洲的吸煙率居高不下有關。
3. 歐洲不成比例增長。2022年新增病例中約有一半(982.6萬例)發(fā)生在亞洲,該地區(qū)擁有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而令人驚訝的是,包括俄羅斯在內(nèi)的歐洲新發(fā)病例約447萬例,占所有新增病例的1/4,盡管其人口只占全球不到10%。就絕對負擔而言,預計高收入國家的發(fā)病率絕對增幅最大,與2022 年相比,2050 年預計新增病例將增加480萬例。在低收入國家(增加 142%)和中等收入國家(增加 99%),發(fā)病率增幅最為顯著,到 2050 年,這些國家的癌癥死亡率預計將幾乎翻一番。相比之下,到 2022 年,只有不到6%的癌癥病例發(fā)生在非洲,但宮頸癌在撒哈拉以南地區(qū)發(fā)病率較高。
4.年齡是患癌的重要因素。2022年所有新增癌癥病例中有3/4是55歲以上人群。盡管29歲以下人口占世界人口近50%,但其所占病例數(shù)不到3%。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患癌癥的風險急劇上升,因為體內(nèi)的細胞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受損,并開始變異,在某些情況下會發(fā)生癌癥。有些損害是偶然發(fā)生的,但有些損害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例如飲酒、吸煙和紫外線輻射。
5.男性風險更大。不同性別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存在一定差異。對于女性來說,最常診斷出的癌癥和癌癥死因是乳腺癌,而對于男性來說則是肺癌??傮w而言,死于癌癥的男性多于女性,每100例癌癥死亡中,男性占56例,女性為44例。
全球腫瘤的發(fā)病率升高,主要與人口老齡化有關,其次是不良生活習慣和環(huán)境污染。從預防角度來說,我們要更加注重高危人群的識別和早期篩查,做好日常的防癌措施。男性風險高、肺癌重新回到惡性腫瘤發(fā)病率首位,都說明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應該是我們防癌的重點。有研究顯示,健康飲食、戒煙、適度體力活動和保持健康的體重等措施,可將患癌癥危險性減少30%~40%。
年老不可逆轉,但不同年齡段防癌各有重點:小于30歲,可根據(jù)惡性腫瘤家族病史、個人病史、職業(yè)暴露等情況做個性化的腫瘤篩查,如慢性乙肝患者半年做一次肝癌篩查(AFP+腹部彩超/CT)。30歲~49歲,女性應重點對肺癌、宮頸癌(3~5年一次)、乳腺癌等進行篩查;男性應重點篩查肺癌、結直腸癌和肝癌等高發(fā)腫瘤。50~64歲,女性重點篩查肺癌、乳腺癌、宮頸癌和消化道腫瘤,特別是乳腺癌高危人群需要增加乳腺鉬靶檢查(建議每兩年一次);男性除了篩查肺癌、結直腸癌和肝癌等重點癌癥外,還可增加前列腺癌篩查。65歲及以上,大部分女性不需再進行宮頸癌篩查,但男性需將前列腺篩查納入必檢項目,消化道腫瘤篩查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
預防癌癥,從健康生活方式開始,還要避免放射線、紫外線等致癌因素暴露。但也不必談癌色變,早期癌癥是可以治愈的,部分早癌可通過手術治療,再適當輔以增加免疫力的治療,可以達到治愈標準。所以,做好個性化腫瘤篩查,實現(xiàn)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