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體檢報告上說我子宮肌瘤,這可咋辦?”
一看到體檢報告上有“瘤”,有的人瞬間慌了。別慌!其實子宮肌瘤很常見,是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的良性腫瘤。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成年女性的子宮肌瘤平均患病率約為30%,其中,30~50歲女性高達60%~80%。
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啥是子宮肌瘤。
一、什么是子宮肌瘤?
如果說子宮是一個房間,“肌瘤”就像子宮墻面上長出的小石頭,它們會讓原本光滑的子宮壁失去彈性和收縮功能,進而影響到月經。
子宮壁,由外向內分別為漿膜、肌層、黏膜(即內膜)。肌瘤既可以長在肌壁間,也可以長在黏膜下向宮腔內突出,或是長在漿膜下向宮外生長。子宮肌瘤由此被分為黏膜下肌瘤、漿膜下肌瘤和肌壁間肌瘤。
目前,子宮肌瘤確切的發(fā)病原因尚不統一,唯一可以明確的是,它是一個激素依賴性疾病。雌孕激素水平失衡的女性,往往更容易出現子宮肌瘤。
二、子宮肌瘤有哪些癥狀?
1.月經的改變
患有子宮肌瘤疾病的患者,月經量會異常增多,且月經期也會延長,或者出現周期縮短、淋漓不盡的現象。
2.分泌增多
子宮肌瘤易引發(fā)白帶增多。分泌物增多、顏色改變、異味、臭味等,尤其是出現血性分泌物,都可能是由子宮肌瘤引起的。
3.壓迫癥狀
子宮肌瘤可引發(fā)尿頻、尿急、排尿困難、便秘等癥狀。子宮肌瘤較大或長的位置比較突出,可壓追周圍器官,還可引起相應部位的壓迫癥狀。如果子宮肌瘤向前壓迫膀胱,可導致尿頻、尿急,向旁邊壓迫尿道,可引起排尿困難,向后壓迫直腸,可引起便秘。
4.腹脹、腹痛、腹部包塊
較大的子宮肌瘤如果頂住盆腔周圍的臟器,可能會引起下腹脹痛: 若較大的子宮肌瘤突出盆腔,則在腹部可觸及包塊,黏膜下子宮肌瘤可引起痛經:帶蒂的漿膜下子宮肌瘤如果發(fā)生扭轉,可引起急性下腹疼痛。
5.不孕、流產、早產
有些子宮肌瘤因生長的位置和大小,還可引起不孕。此外,部分患有子宮肌瘤的患者懷孕后易引發(fā)流產、早產
6.貧血
肌瘤會造成淋漓不盡、經期延長以及經量增多等現象,長期出現此現象會讓患者出現失血過多癥狀,進而引起缺鐵性貧血、心慌、頭暈以及乏力等現象
三、子宮肌瘤容易惡變嗎?
很多子宮肌瘤只是“靜悄悄”地生長,絕大部分情況下是良性的,但是在子宮肌瘤持續(xù)生長的過程中,會由于營養(yǎng)血供的變化或肌瘤內部細胞的分化,發(fā)生變性。
不過這個變性99%都是良性的變化,只有小于1%的可能發(fā)生惡變。
體積較小的子宮肌瘤多數沒有任何癥狀,可以臨床觀察不需要治療,當體積逐漸長大到一定程度后,可能會產生癥狀。子宮肌瘤如若引起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貧血或不孕不育、尿頻、便秘等臨床癥狀時,應及時就醫(yī)。
長了子宮肌瘤不可怕,重要的是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婦科檢查可觸及子宮增大或肌瘤結節(jié)。影像學檢查首選 B 超或核磁共振成像檢查,這兩種檢查軟組織分辨率高。
B超顯示子宮上單發(fā)或多發(fā)低回聲結節(jié)影,可清晰顯示肌瘤大小、數量和分布情況。B 超檢查簡單方便,但缺乏直觀和整體性的全面圖像顯示,復查也缺乏前后圖像對比。
核磁共振成像可三維斷面成像,客觀真實地顯示子宮肌瘤大小、數量、形態(tài)與分布等,有利于患者在復查及治療前后準確對比子宮肌瘤變化。
四、如何遠離子宮肌瘤?
防治子宮肌瘤,在生活起居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定期體檢是關鍵
女性一定要定期體檢,如果有不孕癥、月經異常等情況,需及時就診,排查病因。
無論有無生育、有無性生活,25歲以上的女性都應每年做一次腹部B超。
2.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注意合理運動、控制體重、調節(jié)情緒,有助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子宮肌瘤的發(fā)生或延緩其生長。
3.慎吃補品、慎用雌孕激素制品
預防和控制子宮肌瘤的生長和發(fā)展,應注意避免長期服用激素類藥品或使用含雌激素的化妝品;富含雌激素的保健品如蜂王漿、雪蛤、胎盤制品等,應謹慎食用。
4.每日蔬果量要達標
盡量保證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果蔬含豐富的維生素C、胡蘿卜素、葉酸和膳食纖維等,能抑制雌激素的肝腸循環(huán),降低其活性,有助減少子宮肌瘤發(fā)生。
5.保持好心態(tài)
負面情緒也會影響內分泌,出現代謝紊亂,保持好心情、避免精神壓力過大也是遠離子宮肌瘤的良方。避免過度勞累,做到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適量運動,增強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