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中的輻射無處不在。
“生活中輻射無處不在,但真正意義上,很多疾患是否與受到輻射影響有關,在一定程度上難以確定?!?/p>
任何能發(fā)光發(fā)熱的東西都有輻射,只不過強度和密度不同罷了。自然界中也有各種天然射線的存在,如宇宙射線,以及存在于土壤、水和大氣中的某些射線,這種天然輻射對人幾乎沒有危害。生活中的輻射主要分為2大類:電離輻射和電磁輻射。在醫(yī)院里拍胸片或胸透,工業(yè)部門的各種加速器、射線發(fā)生器,使身體受到X線輻射,這屬于電離輻射;而日常生活中一些輻射則屬于電磁輻射,如家電、衛(wèi)星通訊裝置輻射等。
電磁輻射達到一定強度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可能影響到頭暈、記憶力減退、失眠、食欲下降等癥狀。但要強調的是,電視、電冰箱、手機、吸塵器等家電輻射的值雖然不好界定,但唯一肯定的是它們都很小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且,許多疾病的得病原因是非常復雜的,不是單一的因素,很難斷定某一種疾病就是電磁輻射引起的。
此外,電磁波對細胞造不成變性,即便有損傷也是加熱性的。X射線、伽瑪射線,劑量大了以后,才會造成人體細胞變性,這是最大的區(qū)別。如懷疑自已受到輻射傷害,最好的辦法就是到有資質的醫(yī)療機構做輻射狀況的檢查,并在醫(y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
二、輻射等于致癌嗎?
許多人一聽到某某事物帶來的輻射“可能致癌”就誠惶誠恐,其實大可不必。
專家介紹,在“致癌危害等級”的詞條解釋中,致癌性組別的第2組劃分為2A組或2B組,對于手機上網(wǎng)這類2B組致癌物,意思是“或許”、“可疑”、“有可能”,簡單說就是致癌可能性很低,泡菜、咖啡、衛(wèi)生球、汽油、塑化劑都屬于此級別。需解釋的是,組成我們現(xiàn)代生活重要部分的一些電磁場的人造來源,像電力、微波、無線電波,在電磁波譜中處于相對長的波長和低的頻率一端,它們的光子對人體破環(huán)的風險有限。
每一個致癌物,要想達到致癌效果,都需要一定的劑量、致癌條件,例如手機上網(wǎng)發(fā)出的電磁波輻射同樣如此。沒有超過標準規(guī)定的限量值,一般是不用擔憂的,也不用扣上患癌的帽子。在無線通訊、家電、IT產(chǎn)品足夠普及的今天,環(huán)境中的電磁輻射背景值早就超過100μw每平米,不少電器開啟瞬間的輻射量都超過1?000μw每平米。究竟多少劑量的輻射,要接受輻射多長時間才可能致癌,學界并無一致結論,無須過度恐慌。
某種事物長期接觸可能致癌,跟“長期在路上走可能被車撞”有點類似。這樣的句式所指的物質,有可能要每天大劑量接觸上幾十年,才會有幾萬分之一患上某種癌癥的可能。
三、醫(yī)療輻射不必太恐懼。
在各類輻射陰影下,許多人不禁對胸透、CT等帶輻射檢查產(chǎn)生拒斥心理,一味拒絕。
對此,吳金通醫(yī)生介紹,利用胸透、CT等進行檢查一定要謹慎使用,但患者有適應證時,不可一味拒斥檢查,以免耽誤病情。正常的人群在較長間隔時間內,根據(jù)客觀的醫(yī)療需要,做一次檢查的危害是很小的。
如果按輻射對健康的影響來排序,由大到小依次為CT、胸透、胸片、B超,其中B超為零輻射。根據(jù)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公布的一個數(shù)據(jù),做胸透的X射線照射量是0.6~5?mSv,拍胸片的照射量則只有0.15~0.5?mSv,而1?000?mSv才會有0.0165的致癌率。隨著科技水平的發(fā)展,新型各類儀器也使輻射劑量減少。目前,各醫(yī)院對此類檢查均有專門的保護措施,例如說,對CT設備的放射量調節(jié)到適應患者接受程度,或者蓋上鉛衣一類防護服,將身體重要部位罩住,也可降低CT檢查時的輻射量。
專家強調說,“適當”應用非常關鍵,盲目恐懼無益于患者的正常治療。首先,要確定患者在什么癥狀下才真正需要進行檢查,有些時候胸透、胸片、CT掃描是絕對必要的,例如為了診斷嚴重的頭部創(chuàng)傷或內臟損傷,為了診斷急腹癥或者腫瘤。但是,需要強調的是,需注意避免不必要的檢查,尤其避免反復做這類檢查。
另外,患者患病時,建議把以前做過的片子帶上,盡量避免過度和重復檢查。如果確實有做CT檢查的需要,可提前向醫(yī)師詳細了解整個放射流程,消除恐懼感。檢查時,避免隨意移動,并取下身上各種飾物,確保檢查效果。另外,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減輕輻射。